韩国文化遗产 16 Page > Little Korea

K-CULTURAL HERITAGE

Everlasting Legacies of Korea

  • 1987.5.13
    指定日期
    安东烧酒是安东地区有名的蒸馏式烧酒,一般百姓将安东烧酒用于治疗伤口、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制作方法是,将大米、大麦、谷子、高粱、大豆等5种谷物泡在水里后,用蒸笼蒸熟,然后在这里混合酒曲,发酵10天左右,制作陈述。

    把这个口供装在锅里,再在上面烧火,这样口供就会蒸馏成烧酒。 由于木星山清澈的水质好,因此这里生产的安东烧酒的味道和香气非常突出。

    安东烧酒作为加洋酒传承下来,于1920年在安东市建立工厂,以"燕子园烧酒"商标商品化,1962年《酒税法》修订后,因禁止生产纯粮烧酒而停产。

    1987年,安东烧酒制造秘方被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赵玉花被认定为功能拥有者,1990年重新成为民俗酒的生产和销售对象。
  • 1987.5.13
    指定日期
    民歌是老百姓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曲,从嘴里传到嘴边。 以职业、风俗、游戏等功能,与生活密切相关,根据地区或唱者的喜好,或因即兴性而不同。

    "常住民谣"是工作时为了忘记疲劳、提高效率而唱的劳动谣。 民谣的内容由插秧声、水田声、打谷声组成。

    插秧机代理在插秧时演唱的歌曲,又名《敲诈之歌》、《采莲谣》,是庆尚北道代表性的民谣。 《论介记》是锄着草唱的歌,打谷声是大麦打谷时唱的歌。

    这首民谣没有男女老少,广泛传播和传承于洛东江沿岸等庆尚北道内陆地区。

    常住民谣作为劳动谣,是带有兴奋和悲伤的独特的民谣。 住在尚州市的陆宗德先生延续了这种脉络。
  • 2013.5.13
    指定日期
    善花制作工具的性质、内容及使用方法掌握得很好,立足于佛教教理的禅僧姿态、通过参禅和修行经历善花准备过程等,立足于传统的风气进行作品活动。

    善花拥有者朴满植的善脉谱和善花传承谱非常明显,不仅对善有体系的理论,而且修行兼备,是善花僧。

    特别是,在制作善画的过程中,通过参禅和修行作为禅僧的素质被积极反映到善画中,这一点得到了高度评价,不仅作品的美感完成度高,而且通过善画的运笔能力也超出一定的境界,可以自由运用等,具备了釜山广域市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认可拥有者的充分资格。
  • 1990.5.15
    指定日期
    时调唱是指以时调诗(韩国固有的定型诗)为歌词进行歌唱,亦称"时调歌"、"时调歌"、"时调歌"。 历史最悠久的记录是英祖(在位1724~1776年)时期学者申光洙的《石北集》《关西岳父》,有诗称李世春在诗调中加入了节拍。 在纯祖(在位1800~1834年)时期发行的《刘艺智》和《九罗哲史今字报》中,始祖的乐谱首次出现。 后来受歌曲的影响,随着时调曲调的普及,带有地域特点被分开。

    永济祭祖是以庆尚道为中心的始祖唱。 平时调和社论调最多,唱得断断续续,庆尚道特有的韵味强烈,给人一种矫健雄壮的感觉。 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用长鼓或膝盖演奏,因此,在初装、中装、终场时,可以减少5拍。 音阶由3音的界面调(给人悲伤和凄惨感觉的音调)和5音的右调(给人明朗和朝气蓬勃感觉的音调)组成。

    永济祭祖从"喜欢岭南时调"到"喜欢岭南"的俗语,音乐性非常突出,庄重、格调很高,是宫廷都十分珍视的时调唱。 但现在与其他地区的始祖仓相比,仅勉强维持着命脉,因此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 1990.5.15
    指定日期
    农谣是在水田或田里劳作时,为了忘记疲劳提高效率而唱的歌曲,也被称为"野歌"或"农事造声"。 作为土俗民谣之一,个人或集体演唱,根据地方的不同,会有所不同。

    共产农谣是劳动谣的一种问答唱形式,先由领唱人唱歌,然后由农民领唱,再由农民领唱。 内容有《御用歌》(木匠歌)、《望芝麻歌》、《桃子芝麻》、《打谷歌》、《蚊子的歌》、《插秧歌》、《论媒歌》、《割稻歌》等。 御用歌曲是砍树或拉草时唱的歌曲,插秧时唱,插秧时唱。 锄田是边锄田,割稻是边割稻唱的歌 插秧歌曲和插秧歌曲的特点是女性参与,歌曲的种类和曲调都有明显的差异,但御用歌曲和割稻歌曲是相同的曲调。 现在互助会等消失了,只有歌曲在流传

    共产农谣是为传承和保护朴素的农民的悲伤和喜悦具有乡土色彩的民谣而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在大邱的综艺拥有者宋文昌正在延续这一脉搏。
  • 1997.5.15
    指定日期
    融水剂又称化身剂或看水剂。 顺天龟山龙须祭的起源如下。

    据说,位于该区域的五圣山遮挡着升起的太阳,形成了火的方向或火势,因此经常发生火灾。 因此村里为了抑制火势,在正月十五日傍晚时分望着落日,开始祭祀龙首祭。

    龙须祭的过程首先是为了防止火势向东侧的火势,在6米左右的杆子上摆放鸭子,在向东侧竖立的行李台和祭祀场所周围铺上黄土,用琴弦进行干净。

    祭祀在正月十五下午5点太阳落山时,在祭祀场摆上猪头、五种水果、炮、米等祭品,然后举行儒教仪式。

    特别的是,在举行祭祀之前,先进行"看水"仪式,看去年龙须祭时埋在地下的坛子里的水量。 即,如果水量减少很多,那一年的雨水就会多,减少的话就会出现干旱。

    龙首祭结束后,就到担架前举行担子祭。 之后,可以称之为后草的"烧月屋"游戏接连不断,小区"踩场"游戏结束,九山龙须祭也结束了。

    现在顺天龟山龙首祭成立了龙首祭保存会,致力于传承。
  • 2014.5.15
    指定日期
    虽然很难找到关于《三弦六角》的文献记录,但一般从统一新罗时代的《三弦三竹》开始,可以说三弦是弦乐器,三竹是管乐器。 但是现在"三弦六角"指的是弦乐器,三弦的意义已经消失,而是指以笛子、奚琴、鼓等追加编成的以管乐器为主的乐器编成。

    因此,人们推测新罗时代的《三贤三竹》经过时代变化,变成了《三贤六角》。

    2014年5月15日,崔京万(笛子)、金茂庆(奚琴)、李哲柱(大金)被认定为拥有者,正在进行活动。

    请咨询首尔特别市历史文化遗产科(☎02-2133-2616)。
  • 2014.5.15
    指定日期
    韩梁舞是舞剧形式的舞蹈,根据角色的不同,演技和舞蹈、节拍相融合,具有综合艺术性质的特点。

    以韩亮和僧侣诱惑一个女人为内容,隔着新娘展开的韩亮和墨中(胜利)的爱情舞蹈更增添了观众的趣味。

    像韩良武这样的假面舞剧,可以看做是在全国范围内盛行的,首先从教坊歌谣中出现的韩良武来看,1872年晋州牧师郑贤德整理了当时晋州教坊中进行过的歌舞,以"教坊歌谣"中出现的韩良、妓女、老僧、上座、少妓(童妓)登场的舞剧形态,在主持过程和内容方面提出了团体申请。

    2014年5月15日,赵兴东和高善雅分别被认定为韩亮和新娘。 保留团体是汉城骏流姜善英舞蹈保存会。

    请咨询首尔特别市历史文化遗产科(☎02-2133-2616)。
  • 2000.5.16
    指定日期
    盘索里是1名说唱艺人根据鼓手(鼓手)的节拍,将唱腔、话语、动作(鼓手)混合在一起,编成长篇故事。 板索里从纯祖(在位1800~1834年)开始被称为板索里8人唱,以权三得、宋兴禄、慕兴甲、廉继达、高树冠、申万烨等著名,他们的节拍和曲调发展到了今天,东便制(全罗道东北地区)、西便制(全罗道西南地区)、中高制(京畿道、忠清道)等地区。

    板索里发生时,一院子的长度并不长,被称为板索里十二院,其数量较多,但目前板索里五院或板索里五院子的春香歌、深清歌、水宫歌、兴甫歌、赤壁歌已传承下来。

    《春香歌》是板索里五院之一,内容是南原副使的儿子李梦龙与退妓月梅的女儿春香相爱,分手后春香拒绝南原新任使道的首听,最终被关进监狱。 东楚祭春香歌(东楚金延秀编写的春香歌)是以郑正烈帝春香歌(郑正烈编写的春香歌)为基础创作的。 但在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 冬草祭春香歌和其他春香歌一样,大致分为百年佳约、离别、苦难和重逢。 但是与最初不同的春香歌不同的是,以"梦中的某个仙女"开始,代替"奇山英树",加入了"山世打令"等古老的雄姿,千字草,爱情,离别,迎新烟点,妓女点。 这里增加了满腹泻祭、盲人门服、寡妇登场等。

    现在综艺拥有者方夜顺正在延续东草祭春香歌的脉搏。
  • 1988.5.18
    指定日期
    误读是种田时为了忘记疲劳、提高效率而唱的农谣,也被称为"野歌"或"种田"的声音。 土俗民谣之一的"误读群"根据地方不同,歌曲也会有所不同。

    江陵鹤山五毒群舞是该地区代表性的土俗民谣,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世祖(在位1455~1468年)选出擅长唱五毒群舞的人唱歌并颁奖。 对于"五毒"的意义,有因为5次折断才叫"五毒"的说法,"五"是神圣而高贵的意思,"毒"是开垦田野的意思而产生的说法等。

    内容由插秧声、锄草声、割稻声、打谷声构成。 插秧声是种秧时唱的歌,一个人先唱,接受的人接着唱,是前后唱的形式。 锄草机理是锄草时唱的歌曲,割稻机理是割稻子时唱的歌曲,也被称为"唱林"。 打谷声又称"捣谷声"。

    江陵鹤山五毒群作为当地土俗民谣,为了保护和传承,被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 2012.5.18
    指定日期
    自朝鲜中期以来,驱煞舞是从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跳
  • 2012.5.18
    指定日期
    嘴舞是朝鲜后期逮捕文化中形成的舞蹈,是所有舞蹈的基本舞蹈,特别是金淑子、柳嘴舞是舞蹈技法独特、体系化的传统舞蹈,为了保存该项目的功能,被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 1987.5.19
    指定日期
    长刀是随身携带的小刀,不分男女,都用作护身或装饰品。 因为在腰带或衣带上带着玩物,所以被称为"霸道",在壮道中,放在口袋里的叫"狼岛"。 制造这种长刀的技术及其功能的人被称为长刀长。

    从高丽时代开始,成年男女作为护身用品随身携带,特别是朝鲜时代壬辰倭乱(1592年)以后,士大夫两班家族的妇女们为了维护纯洁,必须携带。 朝鲜后期开始,比起手刀的实际功能,更加强调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女性们玩物装饰的一部分,制作出了多种精致华丽的画图。

    长刀的种类根据刀柄和刀鞘的材料分为银刀、木刀、骨刀。 根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一字、乙字和插着筷子的尖子。 刀柄和刀鞘相接处有颚的称为蒙盖刀,无的称为对接刀,圆筒形为平刀,八角形为棱角的称为八宝刀或宝斋刀。 装饰有花纹的称为各种长石刀,五同入射的称为五同刀,没有的称为无子刀。

    庆南晋州的林大出(音)擅长雕刻长刀的刀身技法,特别是银长刀上的传统纹样,是难得一见的民俗工艺技能的传承者。 因此,庆尚南道将林大出认定为无形文化遗产,保存了长刀工艺技术。
  • 2004.5.21
    指定日期
    刻字匠是刻字匠人,每件作品主要以印刷为目的,木版和木活字、挂在建筑物上的匾额、牌匾等匾额类物品为主,还应用于衣架和书柜等木家具,用途多样。

    但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摄影术和印刷品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刻字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因此为了保存和继承传统技术,被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

    李昌锡从1978年开始各自为政,不仅复原了《月印释谱》卷22、《训民正音》解例本和谚解本、《集王成教书》等木版,还制作了众多木版。

    另外,通过彻底的分析和考证,复原了《东国正云》等多个木活字,传统上各自功能突出,为了保存和传承他的优秀制作功能,将他认定为拥有者。
  • 2013.5.24
    指定日期
    在修王寺接受了40年的松花酒传统技法,被指定为大韩民国传统食品名人第1号,在各种传统酒品评会上获奖,现在正在通过传授教育努力培养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