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遗产 7 Page > Little Korea

K-CULTURAL HERITAGE

Everlasting Legacies of Korea

  • 2009.11.5
    指定日期
    自古以来,墨是书架上的文房四宝(墨、纸、笔、砚)中的佼佼者。 他换掉了吃过的自己,把字或画等新的形象留在了世界上。

    俞炳朝先生正在创造自己的人生,就像换身体留下痕迹的墨一样。 淡淡的墨香可以延续千年。 一生都想模仿墨的心的墨技能传承人俞炳朝被指定为庆尚北道指定无形文化遗产庆州墨场。

    柳炳朝从13岁开始从事墨人生,以玻璃磨碎的松树烟熏为主要原料,与阿胶混合制成的松烟墨和用烧油的烟熏墨等,拥有多种传统墨的制造技术和技术。 另外,为了连接不断断裂的墨的脉络,努力培养后进等,为了韩国固有文化遗产——传统墨的传承和发展,正在使出浑身解数。

    在使用毛笔的东亚社会,制作传统墨是固有的文化资产,历史价值大,而且其功能少,因此被评价为需要保存、战胜的项目。
  • 2009.11.5
    指定日期
    ‘"月月而清清"’是东海海岸地区分布的代表性的游戏之一。女性 由声和舞蹈组成,群舞一般称为"月月清清",但具有"土缘歌曲"、"生今生今的生指节"等一定的歌舞。 另外,虽然看起来和歌舞有些相似,但在游戏间隙,月月歌厅里还融合了月月歌舞、大门热舞、山地带舞、踩山神、踩山神舞、绕线舞/解开、截球舞等,是月月歌厅里的女性群舞。
  • 2001.11.5
    指定日期
    大木匠是指做房子的工匠。 亦称木匠或牧场,在这些人当中,主管并带领全体工作的匠人被称为都编修或都代木。 韩国以大面积山林中容易找到的木材建造的木屋非常发达,不仅民宅,宫殿和寺庙也由树木建造。 因此,管理树木的木匠的职责十分重要。

    在《经国大典》中,没有大木匠和小木匠的区别,只记载为牧场,但在高丽时代,盖房子、织家具两个领域的领域也是分开的。 木匠的工作过程很复杂,根据职责,大家组成系统化的组织进行活动。 总括整体的都编修下面设有副编修和编修,按工序,负责柱子、梁、屋顶构造的郑玄编修,负责制造恐怖、工程图编修、铲椽子、挂挂等工作,均由缘木编修助力。 盖房子的任务除了这些外,还有编织门框的小木匠、安放暖炕的石匠、收尾壁寨的泥匠、制作瓦片并连接屋顶的制瓦匠和番瓦匠等,都是按照各自的小任务修建的。

    这是通过紧密合作完成的技术文化的净化。 特别是,没有像样的图纸,只用简单的格数和柱子的量板完成房屋的传统大木匠的能力令人惊讶。

    大木匠有早年被指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已故裴熙汉、已故李光奎、已故高泽荣和申应秀、全兴秀、崔基荣等,地方也有多位匠人通过各个时期的传承体系发挥作用。 京畿道在2001年将张孝顺(1939年生)指定为第36号大牧场拥有者。
  • 2010.11.5
    指定日期
    权五达1944年生于京畿道杨平,15岁开始接触传统石工艺,师从吴明根、李钟天等人。 1998年,他获得了大韩民国石工艺名匠、总统表彰等多个奖项。

    益山是生产国内大部分石材的石头的故乡,这里保留着弥勒寺址石塔、佛像等众多石雕文化遗产,是传统石工艺产业尤为发达的地区。

    权五达对益山地区的石雕美术进行了系统整理,主要涉及佛像、浮屠、石塔、墓地等佛教雕刻和传统雕刻,延续了韩国传统石工艺的命脉。
  • 2016.11.8
    指定日期
    夜场经营铁匠铺,是敲打铁器成形的匠人。 野将不论年龄大小,随着实力不断提高,起到了挑夫、跑腿、跑腿的作用。 学习大肠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熟练时间,而且除了家人之外,还忌讳传授技术,因此,夜场不是谁都能当的。

    夜场拥有者申仁英(音)从《安城大藏间》的4大野将姜锡峰(音)那里抄写技术。 据说《安城大藏间》在当时安城市内十多个大藏间中,以深远的历史、高技术、大规模而闻名。 继承了《安城大藏间》传统的姜锡峰从1966年开始向内侄申仁英传授了技术。 申仁英从1969年开始成为正式的夜场,之后作为5大夜场经营着安城队长间。

    据悉,他是唯一可以利用泥土制作传统折铁的夜场。 所谓折铁,就是把钢铁和炼铁等有碳量差异的铁叠加在一起,以制造既强又富有弹力的优秀铁的传统技法,需要长期的训练。 根据制作物品的不同,折叠的次数也不同,主要用于兵器和建筑、五金等。

    他用这种传统折铁技法复原了崇礼门上的铁叶,再利用景福宫的折铁器,制作了崇礼门上的严气柱、童子、盾牌、板门带铁和主要装饰五金。 另外,用于弥勒寺址石塔修缮工程的石匠用延长图也是他的作品。
  • 2016.11.8
    指定日期
    "收座"在京畿道地区有"位置移位"、"放假心"等各种用语,但这就是普通用语。 收宫是在首尔和京畿地区举行葬礼的当天晚上进行的礼仪之一,是一种净化意识。 无俗信仰中围绕"铸剑"和"铸剑"的定义是不净的,这是活人的观点。 从需要净化腐败的程序的角度出发,人们开始走自己的路,而这种死亡礼仪的背景是,通过为死者提供礼仪来追求生存者的幸福。

    "走位"作为小规模礼仪,程序和内容并不复杂,大体上由"舞弊听背"、"走位"和"马后炮"组成。 因为不是跳神,所以不会伴随多样的舞蹈、歌曲、伴奏音乐等。 最起码的程序大多是坐着带走,利用环形或钥匙进行的。

    虽然因各地区、多人而盛行,但是郑永道的"位置走"在构成和内容上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程序。 因为具体具备了整理不正当的位置和不正当的地方的程序,所以明显表现出了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性质。

    "走位"的拥有者郑永道在富川地区一直从事无业游民工作,从富川有"沈氏的万神"之称的金氏和九里的"石桥权氏万神"那里学习了走位。 1993年成立了"收官保存会",为京畿道的收官全胜而努力。
  • 1986.11.9
    指定日期
    纸绳工艺是将纸捻成编织而成的碗,又名"搓板"。 虽然发生年代不详,但从朝鲜时代有很多纸制器皿的记录来看,可以推测出是从之前开始流传下来的。

    制作方法是切韩纸,像搓绳子一样,用水浸湿后搓。 把揉好的纸绳对折起来,一条一条编织起来。 图案或形态可以自由变换,在有形的纸碗上涂上胶水。 最后,用一种油漆,即腰果磨光即可完成。 用纸绳制作篮子、托盘、背带、鞋子等。

    知承祭祖作为传统工艺技术,为传承和保护技术,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忠清南道洪城郡生活的技能拥有者崔英俊(音)正在维持一度断绝的脉搏。
  • 1969.11.10
    指定日期
    歌曲是时调诗(韩国固有的定型诗)加上曲子,伴着管弦乐伴奏演唱的韩国传统音乐,也被称为"削带叶"或"歌曲"。

    据悉,歌曲的原型是《晚代叶》、《中大叶》、《削大叶》等,但慢曲《晚代叶》在朝鲜英祖(在位1724~1776)之前就已消失,中间快节奏的中大叶在朝鲜语中也没有唱过。

    现在的歌曲是从朝鲜后期开始出现的快歌《朔大叶》中衍生出来的,和歌曲有关系的多首曲子形成了5张形式的演唱组合。

    目前传承的歌谣包括牛调、鸡面调在内,共有南唱26首、女唱15首,共41首,但其中女唱稍微变形,让女性演唱男唱歌曲,与南唱几乎相同。 但是突出女唱特有的细腻的旋律和发出高音的音速(假声)的这一点有所不同。

    从形式上看,把时调诗的一篇分为5章进行演唱,前奏曲《出借音》和《中余音》加入主奏曲《中余音》,按照出借音、1章、2章、3章、中余音、4章、5章的顺序反复进行。 演奏非常有组织,结构非常整齐,由琴、伽倻琴、奚琴、大琴、短箫、腰鼓等组成。

    歌曲没有变化,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命脉,与其他音乐的大众性相比,是专家们传承下来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
  • 1992.11.10
    指定日期
    所谓素饭,是指将盛有食物的碗放上去的小桌子,是从韩国的饮食生活到祭祀礼仪等多用途的厨房家具。 做素盘的技术或匠人叫做素盘匠。

    高句丽刻底冢、舞龙冢等古墓壁画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小盘,根据《三国史记》、《别史》、《经国大典》等记录,可以看出隶属于国家的塑像机关是分工负责生产的。 在朝鲜时代,受儒教理念的影响,比起同桌,主要使用独桌,由于祭礼、婚礼等大大小小的活动,需要各种用途的奖项,所以小饭制作自然发达。

    素盘的种类根据产地、形态、用途分为约60多种。 大体上分为海州班、罗州班、统营班、忠州班、江原班等,海州班是以雕刻为主的小班,罗州班是以中队为主的小班,统营班是以韵脚为主的小班。 另外,在腿型方面,庆尚道主要呈现竹节型(竹节型)、全罗道主要呈现虎足型(虎脚型)、江原道和京畿道主要呈现九足型(开发型)。
  • 2003.11.10
    指定日期
    江华用互助歌曲与内陆地区相比,一部分受到了黄海道(延白地区)农谣的影响。

    水鼓声是在水鼓较小的情况下,用独唱的方式连接起来,而水鼓声较宽时,则设置两个以上绒布,相互交流唱歌。 另外,在狭窄的稻田中,用独唱的方式唱着《插秧的声音》或《在广阔的稻田里》的歌。
  • 1995.11.10
    指定日期
    乐器<是用于演奏音乐的器具的统称,在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国乐器约有60多种,包括从三国时代前后开始在韩国制造并流传下来的固有乐器和中国以及从西域和其他地方进口的外来乐器。 由于我国与北方大陆毗邻,三国时代已有华裔及西域界的音乐进入,特别是新罗统一三国后,唐代音乐开始进口。

    到了高丽时代,宋朝的俗乐和雅乐被引进,而礼宗时期雅乐被引进后,编制在那里的雅乐仍然大量流入韩国。 这些乐器是根据"增补文献备注"中制作乐器所必需的主材料分类的,特别是"乐学轨范"中乐器的用途,即用于传统乡乐的乡乐器,以及用于雅乐的雅乐器和用于当乐的当乐等。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日本丧失了国权,宫廷乐工也成了自由人。 当然,与隶属官府的乐器匠们制作正乐中心乐器不同,民间正在制作散调中心乐器。 该山鸟乐器也可以说是个人演奏用乐器,因此比起团体中心的正乐用乐器,制作时更加轻快,便于搬运。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全州为中心的金明七的名字被命名,井邑的金鹏基(金鹤基)的名字被命名。

    光复后金明七的技法继承了他的儿子金光柱,1971年成为国家指定第42号乐器长功能拥有者。 他转到首尔教崔泰贵、高兴坤、李英洙等,于1984年4月去世。 本来,李英洙受正邑金鹏基的作用,被指定为全罗北道文化遗产,但金光柱的功能也得到了传承。

    乐器匠原本会制作所有乐器,但现在分为鼓、长鼓、铜锣、锣、搅拌、笛子、伽倻琴、琴、奚琴等革部、金部、竹部、师傅。
  • 2003.11.10
    指定日期
    拥有者已故金桂顺先生是韩国现代刺绣界的第一代和元老,为当今韩国的刺绣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过去的50~60年间,他只走上了自首之路,比起自己的英达,更致力于培养后学和自首研究。

    特别是在宫中盛行的女性闺房关系下,在文献资料不多的情况下,对旧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献身于图案和作品的再现,为刺绣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 2006.11.10
    指定日期
    1954年出生于全南宝城的金玉秀在13岁的小年纪就来到首尔,从郑顺鹏、高金洞等处学习了石材技术,在40年间一直走同一条路。

    在全国技能大会上获奖,并专门从事佛教雕刻,在全国主要寺庙修缮石雕。
  • 1973.11.11
    指定日期
    山台戏是指中部地区的假面舞。 松坡山台游戏是首尔、京畿地区欣赏的山台大感剧之一,是舞蹈和无言剧、祝福和诙谐相结合的民众游戏。 这个游戏每年正月十五和端午、百中、中秋节都作为节日演出。

    松坡村是京畿一带的商业根据地,据说在约200年前松坡庄最繁荣的时候,山台游戏盛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游戏形态。 松坡山大游戏由全体7科科长组成,在游戏前要佩戴面具和服装,一边放音乐一边玩到演出场所的路边游戏,并摆放面具进行祭祀。

    游戏内容的构成、夸张、舞蹈、面具等与扬州别山大游戏基本相似,但几个面具、舞蹈、角色具有过去形态的特点。 即,在扬州别山大游戏中保留了已经消失的化妆舞舞蹈,还有海产妈妈、申奶奶、巫婆的假面,因此这些假面扮演的角色是另外的。 使用瓢、松树皮、纸等制成的面具33个,游戏形态与其他面具舞一样,以舞蹈为主,并附带相声和动作。
  • 2016.11.11
    指定日期
    ‘月精寺탑돌이’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和6.25,下来的心,1969年,曾主持(萬化)漫画大师的传统恢复,탑돌이体系化。

    此后"月精寺塔石"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停滞期,在2004年五台山佛教文化庆典上试演后,每年开始奉行。 2013年以后,每月都会在半个月和初文件上持续进行塔石活动。


    塔石不仅是月精寺,还有"法住寺八相殿塔石"、"忠州中央塔石"、"通度寺塔石"、"万福寺塔石"等,但被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只有"月精寺塔石"。

    塔石作为一种仪式,在三国遗事中也曾提及,历史悠久。


    出处:现代佛教新闻(http://www.hyunbul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