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遗产 1 Page > Little Korea

K-CULTURAL HERITAGE

Everlasting Legacies of Korea

  • 1982.6.1
    指定日期
    大木匠是在建造房屋时处理及加工木材、负责技术设计及工程监理的木匠,也指负责宫殿、寺院、军营设施等的都便手。大木匠与专门制做门框、栏杆等小规模木工活的小木匠有所区别,是协同瓦匠、石匠、泥瓦匠、丹青匠等,负责完工建筑物的人物,相当于现代的建筑师。大木匠技法的继承非常严格,形成了各自的技门。技门是家族流传的技术,技门中的大木匠享有绝对权威,大木匠可以根据能力导入新的技法、提高其技能或者接收新的文物。大木匠是传统工艺技术,现已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技能保有者有重建景福宫时的骨干都便手崔元植、赵元在、李光奎,技门继承者有申英水,金德喜、金忠喜、系统的田兴秀与崔奇英,继承赵元在、裵喜汉之后的高泽永于2004年去世。
  • 1982.6.1
    指定日期
    拔河游戏是农耕仪式之一,是一种帮伙之争游戏。村庄被分为陆地与海边两组,相传象征女性生育的海边一方取得胜利才能迎来丰收。拔河游戏于闰年阴历三月初在举行祈愿防灾迎丰收的堂祭后进行。相传机池市在风水地理学中呈玉女织布状,很像两边拉麻布,故出现拔河游戏。也有人认为,这一带的地形呈蜈蚣状,因此拔河游戏中使用蜈蚣状的大绳索由此而来。机池市拔河游戏是祈愿防灾及丰收的民间信仰,通过拔河游戏可以了解到农村社会的协同意识和民族生活的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现已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
  • 1983.6.1
    指定日期
    跆跟是韩国的传统武术之一,动作柔韧,是用手脚的瞬时弹力压制对方并保护自身的武术。朝鲜时代在成为大众化的竞技获得普及,受到习武之人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跆跟修炼可分为①自练:基本姿势、站练(踏品字、运臂、脚法与手法),进一步熟练(运臂、脚法、手法) ②蹲马步③对打等。跆跟的特点是:第一,手脚与身体动作与肌肉运动一致、柔韧、自然的传统武术。第二,具有音乐及舞蹈韵律,极富艺术性。第三,守强于攻,脚部移动较多。跆跟动作柔韧、自然,可用作锻炼身体的体操和体育运动,具有很多优点。
  • 1983.6.1
    指定日期
    鍮器匠是指用黄铜制作各种器物的技术与技工。我国鍮器历史始于青铜器时代,新罗时代还设有制作鍮器的专门机关。高丽时代鍮器更为发展,并生产出了有光泽的美观较薄的鍮器。朝鲜前期鍮器技术似有退化,十八世纪再度盛行,士大夫贵族在安城定制鍮器,自此安城鍮器开始大为发展。鍮器是代表性的铜合金,根据成份与比率不同可分为很多种类,名称也根据铜与锡的混合比率不同而有所不同。铜铅合金制碗称黄铜鍮器,这两种鍮器色泽微黄,略带光泽。铜镍合金为白铜鍮器,有白光。鍮器匠是传统的金属工艺技术,地区不同,各有独特之处,实用性高,现已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技能保有者有李凤周与金寿荣。
  • 1983.6.1
    指定日期
    入丝是金属工艺的一种,是指在金属表面挖槽后嵌入金线或银线的装饰技法,制作这些入丝的技术及技工称入丝匠。入丝工艺的由来不详,在公元前一二世纪的乐浪出土遗物中首次发现。通过新罗古坟出土遗物可知入丝匠在新罗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自从古代就已经较为发达的入丝技法由朝鲜时代的官营手工业者京工匠中的入丝匠继承下来,在现代濒临失传,已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现由技能保有者洪正实传承。
  • 1983.6.1
    指定日期
    足假面是在脚上佩带假面的游戏,由来不详,推测由京畿道安城地区男寺党派的木偶游戏演变而成,主要在中部地区流行。足假面游戏具有线木偶戏与长竿木偶戏的结合形式以及融合假面剧的特色,故事技巧诙谐,还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与敏锐的观察力,如实表现了当时百姓压抑的生活,与其他地区的面具游戏内容一致。
  • 1971.6.10
    指定日期
    吹打是指吹乐器与打击乐器的合奏。大吹打是指国王出行、军队行进和凯旋仪式上用吹打与细乐(音量较低,用适于室内乐器演奏国乐合奏)进行大规模演奏,又名武宁之曲。通过高句丽壁画和百济乐器记录推测,吹鼓手(吹打乐师)的行进音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高丽时期有演奏音乐的吹角军,一直延续到朝鲜时代,但在朝鲜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变化,细乐开始加入到演奏当中。大吹打是展现韩民族气概的高贵音乐,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宝贵的文化财。
  • 1989.6.15
    指定日期
    箭筒是指战争或打猎时随身携带,用来装箭的筒。箭筒匠是指制作箭筒的技术及技工。我国箭筒的历史源于新石器时代,非常悠久。三国时代壁画中的高句丽双楹塚骑马图、狩猎图等可见,新罗、百济古坟中出土了过箭筒饰品。箭筒匠是目前濒临失传的工艺技术,已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现由技能保有者金东鹤传承。
  • 1967.6.16
    指定日期
    散调是指配合腰鼓伴奏,以独奏形式演奏其他乐器,分为4至6个乐章,在慢节奏的节拍中按快节奏演奏。 琴山调是用琴演奏的民俗器乐独奏曲。高句丽的王山岳首次创作的玄鹤琴是我们民族固有的弦乐器。 在长1.5米,宽25厘米左右的木桶里用丝线编成6根弦进行演奏的乐器。 他将琴头放在膝盖上,用左手掐着卦,配合韵律,用右手捏着一根细竹制成的酒杆,并用绳子拉响。<br /><br /> 琴散调是高宗33年(1896年)由白乐俊首次演奏的,但受到部分人破坏琴品位的指责后开始失色。 最初是旋律或节奏单调的曲调,后来逐渐添加了美妙复杂的节奏。 它由慢节奏的进洋调,一般快速的中调,稍快的中调,跛行的5拍的斜调,快节奏的快节奏的主动调等5个节拍组成。 从旋律来看,所有乐章的最初部分或中间短暂出现的淡定,刚毅的音调,以及常在结尾出现的哀婉,柔美,哀婉感觉的界面调。<br /><br /> 琴散调是一首既朴素又雄壮,毫无阻挡的充满男人味的音乐,它融合了羽调和界面调,节奏迅速,舒缓,充满喜怒哀。
  • 1967.6.16
    指定日期
    假面舞是指由一人或几人用假面遮住面部或整个头部扮成其他人物、动物或超自然存在(神)等,在音乐伴奏下以舞蹈和台词所进行的表演。到朝鲜前期为止,假面舞流行于全国各地。十七世纪中叶采用在宫廷的主管下,在舞台“山台”上表演的山台都监剧形式,仁宗12年(1634)停止在宫廷表演后流传到普通百姓当中。凤山假面舞是海西,即黄海道全域的海西假面舞中最有名的假面舞,与其他假面舞相比,凤山假面舞的舞姿活泼轻快、长衫挥袖与汗衫飘舞,极为华丽。
  • 2001.6.27
    指定日期
    帘子匠是指制作帘子的工匠。过去制作帘子的材料有很多,诸如竹木帘、芦苇帘等。帘子是传统房屋-韩屋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帘子可以在夏天遮挡强光,保障房间内部凉爽,还可以防止从外面看到屋内。帘子大小不一,有遮挡窑门的帘子、遮挡房门的帘子等。制作竹帘所需的竹子加工复杂,耗时很多,需要工匠的精心制作。帘子从三国时代开始广泛使用,但从20世纪70年代韩屋消失后,其需求也大大缩减,如今几乎看不到制作帘子的工匠。现在只有全南潭阳与庆南统营等地区生产帘子,唯一的技术保有者是统营地区的赵大用。赵大用主要用竹子制作大帘子,尤其是具有展现0.7∼0.9毫米厚支柱的“捆绑式”与龟纹、鼓紋、文字纹等各种纹样时突出技能。制作过程需要大量劳动的所有过程均,是以传统手工方式来进行祖先智慧的结晶得以保存和继承。
  • 1966.6.29
    指定日期
    螺钿是指把各种纹样的贝壳片贴在物体上的工艺。螺钿漆器是指在螺钿上涂漆制成的工艺品,从事螺钿漆器的技工称螺钿匠。据推测螺钿漆器技术始于中国唐朝,新罗古坟中发现了大批漆器,还发现了百济·三韩时代的漆器,由此可知,三国时代螺钿漆器已被广泛应用为日常生活用品。制作螺钿漆器最重要的材料是漆树液漆和螺钿,螺钿大多为鲍鱼、海螺、珍珠贝壳。南海岸与济州岛近海出产的螺钿最美观,是上乘螺钿。现在生产螺钿漆器最著名的地区是庆南统营,江原道原州是著名的优质漆产地。螺钿匠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掌握复杂的传统工艺技术,所以价值很高。螺钿技术保有者有宋芳雄、李亨万等人。
  • 1966.6.29
    指定日期
    晋州三千浦农乐是指晋州三千浦地区传承的农乐,属于岭南农乐。晋州三千浦农乐继承了昔日的传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的八阵法、法鼓游戏、上钊游戏、舞童游戏(男童唱歌起舞的游戏)等极具个人特长,现在由朴严和金善玉传承。
  • 1976.6.30
    指定日期
    走绳索是指艺人在空中的绳索上以故事和动作表演各种杂技,取悦观众的民俗游戏。走绳索宛如滑冰,故得名滑线。走绳索主要在农历4月15日或端午、中秋等节日举行,也有在个人邀请下收费应邀表演的情况。关于游戏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西域说与中国汉朝说,我国没有准确记录。走绳索在朝鲜时代发展成两个系统,一是主要为两班阶层表演的艺人走绳索,特别讲究走绳索技巧的种类与姿势,另一个是男寺党派的走绳索,主要为平民百姓演出,滑稽,娱乐性高。我国的走绳索与国外的走绳索不同,并非仅限于走绳技巧,还配有歌唱与相声,艺人与观众融为一体,极具意义 。走绳索于1976年被指定为重要的无形文化财,技能保有者是金永哲(1988年去世),现由保有者金大均传承。
  • 1987.7.1
    指定日期
    是祈愿村庄平安、村民长寿以及渔业丰收的祭祀,以南海岸的统营与巨济岛为中心,每两年举行一次。南海岸别神祭娱乐性较少,对话不多,却是规模很大的传统祭祀,给观众赋予很强的对信仰的信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