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遗产 1 Page > Little Korea

K-CULTURAL HERITAGE

Everlasting Legacies of Korea

  • 1990.10.10
    指定日期
    我国人自古以来便为驱除当年的灾邪举行祭祀,祭祀中巫师即兴而跳的舞蹈为解煞舞,又名“都解煞舞”。原本称之为手绢舞、散调舞、即兴舞,自舞者韩成俊于1903年在剧场演出时使用了“解煞”之名后改称解煞舞。解煞舞是随着解煞节拍把悲伤升华成欢喜、用舞姿表现人间美好感情的、艺术价值很高的古典舞蹈。技能保有者有李梅芳与金淑子,金淑子已去世,仅由李梅芳传承。
  • 1990.10.10
    指定日期
    都堂祭是指首尔等汉江以北地区、水原、仁川等地区为了村庄平安丰收,每年或每两年或以更长的周期在正月初或春秋定期举行的祭祀。京畿道都堂祭是在京畿道一带汉江以南地区流传下来的村祭,现在仅能在富川集市上看到较完整的京畿道都堂祭。京畿道都堂祭的确切起源不详,从村后山松树林内供奉有都堂公与都堂婆的三百年以上的建筑物来看,推测都堂祭是经朝鲜时代流传至今。京畿道都堂祭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由男巫师华冷等举行祭祀。音乐与节拍遵守板索里技法,艺术性突出,为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984.10.15
    指定日期
    刺绣是用针把颜色各异的丝线刺绣在底布上的造形活动。推测刺绣的由来与织造技术的发展同步,从记录上看始于三国时代。高丽时代已达到普通百姓的衣服上都有刺绣的程度,为了防止奢侈现象,曾多次禁止使用刺绣。到朝鲜时代刺绣明显分为宫绣与民绣两种。刺绣并不是单纯在织物表面进行装饰,刺绣发展根据各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等形成独特的样式,刺绣匠作为传统工艺技术具有很高的价值。现由技能保有者韩尚洙、崔维铉传承。
  • 2000.10.19
    指定日期
    社稷大祭是献给土地和粮食之神的国家性祭祀,寺是土地之神,稷是粮食之神。 自古以来,只要建立国家,首先祭拜祖先,与此同时,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还举行了祈愿土地和粮食之神富足的社稷祭。 从对从三国时代开始的社稷的祭祀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朝鲜的太祖在建立国家时,与宫殿一起设立了宗庙、社稷坛(史迹第121号),在景福宫的东侧设立宗庙,西侧设立社稷坛,在各地也设立社稷坛,祈求百姓的舒适和丰收。 社稷坛东西两侧分别设有社坛(太师神和后兔神)和稷坛(太师神和后稷神)。 太史和太稷神位在讲坛南侧北向,后土神位在太师神位的左侧,后稷神位在太稷神的左侧,均在东向设置。

    祭祀一般在2月和8月进行,国家大事或干旱时还举行祈雨祭。 祭祀的程序和形式根据时间而逐渐变化,但逐渐摆脱了模仿中国方式的阶段,具备了我国固有的礼仪。 今天进行的祭祀仪式以牛、猪、羊生肉等各种粮食为准备顺序,按照永新、田肺、陈赞、草献礼、阿献礼、宗献礼、音福礼、铁边头、送神、望料(芒艺)的顺序进行。

    社稷祭中使用的音乐、舞蹈、饮食、服装、仪器的祭祀程序等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 社稷大祭在高宗31年(1894年)时改为新官制,顺宗2年(1908年)在日本强压下被废除。 1988年10月,通过宗庙祭礼的持有者已故李恩表的考证复原并奉行至今。 目前在全州李氏大同宗约院内的社稷大祭奉行委员会中保存、继承社稷大祭。
  • 2010.10.21
    指定日期
    求礼残守农乐是在求礼郡求礼邑新月里新村村传承的农乐,具有湖南左道农乐的性质和特点。

    该农乐基本由唐山祭晚祭、踩场祭、板祭组成,很好地保留了村祭的传统。 唐山祭万祭是每年正月初三农乐队从上午10点开始巡游唐山,进行祭万祭的形态。

    结束这个巫术后,农乐队走村串户,踩着驱邪的院子,然后进行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巫术。<求礼残守农乐不是由专门的农乐集团来传承的,而是以村民为中心运营的村落农乐。 残守农乐过去不仅在求礼,就连邻近的顺天南原一带也享有盛名。

    过去有关农乐运营的文件也在传达,从1954年开始制定的《农乐为亲契则》和《农乐为亲契的契财支账簿》就是记录期间农乐相关戒则和财政状态的文件。
  • 2008.10.21
    指定日期
    "番瓦匠"是指连接屋顶瓦片的工匠。 虽然不清楚韩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瓦片,但从出土文物来看,从三国时代开始正式使用瓦片。 因此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番瓦匠就开始了。

    此后,三国时代的瓦技术更加发达,据记载有"瓦博士"的匠人,他们还曾到日本传授瓦技术。 朝鲜时代在太祖元年(1392年)设立"来"并生产瓦,太宗6年(146年)在"星瓦窑"中普及瓦。 星瓦窑还配置了瓦匠等僧侣,大规模制作瓦片。

    瓦匠的名称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制瓦的制瓦匠和技术人员,称为"瓦匠"或"瓦匠",由于制砖匠与制瓦匠一起制作,所以也使用了"瓦匠"的名称。 上瓦匠人称为"盖章",这是为了与糕点匠人区分而取的名字。

    造瓦工称为"番瓦",盖瓦工称为"番瓦",因此盖瓦匠被称为"番瓦工"。 屋顶是形成韩国建筑的造型要素,也是最能表现韩国建筑传统性的部分之一,也是韩国木质建筑中必须创造出最美丽技术的部分。 瓦屋顶是韩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最能体现曲线美的部分,屋顶的造型特征可以看做是番和技术在左右。
  • 1986.11.1
    指定日期
    释奠大祭是指在供奉孔子的祠堂文庙举行的祭祀仪式,亦称文庙大祭或释奠祭(放上肉演奏音乐的仪式)。 虽然没有关于儒教从何时开始传入韩国的记录,但通过高句丽少数林王2年(372年)设立太学(儒教教育国立大学)的记录,推测是按照古代中国的祭祀惯例进行仪式。

    释奠大帝在每年2月和8月定下的日子里,都会缅怀孔子等古代圣人的学德。 程序将按照迎神礼、全废礼、初献礼、恭乐、阿宪礼、终献礼、阴伏礼、铁边头、送神礼、亡灵礼的顺序进行。 演奏音乐叫文庙祭礼乐,是器乐、声乐、舞蹈的总称,是大成雅乐,只使用8个雅乐器,等价和轩歌两个乐团按程序轮番演奏。

    现在在朝鲜前期世宗(在位1418~1450年)时,在灵神曲、皇宗宫以下12首和送神乐中选择送神协宗宫、送神临宗宫等15宫进行传承。

    释奠大祭作为国家性活动,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具有演奏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性质。
  • 1986.11.1
    指定日期
    文培酒是平安道地区传承下来的酒,酒的香气与文培树果实散发的香气相同,因此得名。

    据说,解放前文培柱使用了平壤大同江流域石灰岩层中涌出的地下水。 原料是小麦、早米、高粱,曲酒的主要原料是小麦

    酒的颜色呈淡黄褐色,闻配香强烈,酒精度数本来是40度左右,但蒸馏及熟成的文配酒达到48.1度,因此可以长期储存。

    一般在6个月~1年内熟成保存,完全不用文培树的果实也能散发文培香。
  • 1986.11.1
    指定日期
    金达莱花是融合杜鹃花的香醇酒,金达莱花又称杜鹃花,因此也被称为杜鹃酒。

    杜鹃酒有着高丽开国功臣卜智谦的传说。 他病好了,用尽了各种好药,病还没好,他小女儿就爬上峨眉山祈祷100天。 神仙出现后说,在峨眉山上用盛开的杜鹃花酿酒,必须用安泉(今绵川小学后面的水井)的水酿成酒,100天后饮用,在院子里种上2棵银杏树,精心喂养才有效果。 女儿照样干,父亲病好了。

    酒的颜色是淡黄褐色,有甜味,有粘性,几乎没有酸味和酒曲味,金达莱的香气堪称一绝。 酒精度数在21度左右。 促进血液循环,对恢复疲劳也有效果,特别是可以降低胆固醇,对预防成人病也有效果。 但是金达莱花的花酒中含有毒成分,因此在酿酒时,要小心不要掺入花酒。
  • 1986.11.1
    指定日期
    这是庆北庆州市桥洞崔富子家世代酿造的传统酒。 首次制作庆州法酒的人是崔国俊,据说他在朝鲜肃宗(在位1674~1720年)时曾担任掌管宫廷饮食的司翁院参奉。

    制作法酒时使用崔氏家族院落的井水,水的量和温度一年四季几乎固定,自古以来就以水的味道好而闻名。

    酿酒时,将这水烧开后冷却后再使用。 法酒的主要原料是土产糯米、水和酒曲和大米,是纯粹的谷物酒,颜色是明亮透明的米黄,具有谷酒特有的香味和甜味,还有少许酸味。 酒精度数为16~18度。

    制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先酿制下酒,然后以此为基础,经过第二次发酵,使原来的酒发酵熟成。 因此,制造需要100天左右的时间,只要注意温度,就可以保管1年以上。
  • 1996.11.1
    指定日期
    木刻板在木板上刻字或图画,称为刻字或刻字,以印刷为目的,称为木刻本。 将文字反刻后,按照印刷方式印刷的过程也称为"各自",掌握该技术的人被称为"各自匠"或"各修"。

    各自制作出了最古老的木刻本——新罗时代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和现存最优秀的木刻版《八万大藏经》等,以寺庙为中心形成了全盛期。 进入朝鲜时代后,其技术传承下来,包括训民正音原件在内的很多木版印刷品被发行。 刻字匠的技艺是以角质的痕迹、字体均衡度、错误的字体或字画脱落等来衡量的。 出现错误时,只挖出错误的文字部分,钉上其他树后重新刻上。

    另外,各种宫殿建筑或寺庙、寺家的建筑也普遍在树上刻字挂牌,因此大部分建筑都挂有匾额。 在这里分工也是各自负责的事情。

    到了朝鲜后期,虽然会出现各自的精巧度非常低的现象,但由于没有替代木版印刷术的替代方案,所以对木版印刷的依赖度仍然很高。 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和新的摄影、印刷术的引进,传统的木版印刷在迅速了。 近年来,由于西方印刷术的引进,急速衰退,以建筑的匾额或刻有著名书法家的字迹的刻板延续着其命脉。
  • 1973.11.5
    指定日期
    灵山斋是49斋(在人死第49天进行的祭祀)的一种形式,灵魂相信佛教,依靠佛教,使它极乐往生。 石家在灵鹫山进行的说法会商灵山会商在今天再现,具有象征性意义。 灵山斋是佛教天道仪礼中的代表性祭祀,也被称为"灵山作法"。 虽然起源不明,但据伊能华的《朝鲜佛教史》记载,朝鲜前期已经进行。

    灵山斋为了象征祭坛建立的地方,从在野外挂出灵山会像图开始。 举行信仰对象从寺庙外迎来的行列仪式,为了赞扬佛祖的功德,演奏奚琴、鼓、腰鼓、古琴等各种乐器,跳巴拉舞、蝴蝶舞、法鼓舞等。 移转信仰对象后,还要具备各种礼节,祈祷愿望,祭祀灵魂。

    最后是返还信仰对象的奉送仪式,在祭坛建立的地方,所有大众排着队进行诵经等。 以前是三昼夜进行,最近缩小了规模,一天内完成。

    荣山斋是传统文化之一,它使活人和死人都明白佛祖的真谛,达到摆脱烦恼和痛苦的地步,作为大众参与演出的庄严的佛教仪式,具有很高的价值。
  • 1973.11.5
    指定日期
    所谓南道歌曲是指全罗南道珍岛地区的农民们在农活时唱的歌曲,大致由田间日歌和田间日歌组成。

    秧田插秧时唱秧歌,水田插秧时唱秧歌,水田锄草时唱秧歌。 锄完草,农民们进村时叫过路小菜。 有时还会用余兴唱珍岛阿里郎。 农夫们在田间劳作中唱歌自古以来就随处可见,但全罗道西南地区的歌曲种类特别多,音乐性也很强。

    珍岛郡的稻田声音比全罗南道的其他地方简单,这是因为土质肥沃,不用锄头锄地,用手锄地就足够了。 《田间劳作歌》有系着豆田演唱的《豆田歌》,还有在棉花田劳作时演唱的《美英田间歌》。

    南都民歌是乡土气息浓郁,歌调很欢快的歌曲。
  • 1969.11.10
    指定日期
    歌曲是时调诗(韩国固有的定型诗)加上曲子,伴着管弦乐伴奏演唱的韩国传统音乐,也被称为"削带叶"或"歌曲"。

    据悉,歌曲的原型是《晚代叶》、《中大叶》、《削大叶》等,但慢曲《晚代叶》在朝鲜英祖(在位1724~1776)之前就已消失,中间快节奏的中大叶在朝鲜语中也没有唱过。

    现在的歌曲是从朝鲜后期开始出现的快歌《朔大叶》中衍生出来的,和歌曲有关系的多首曲子形成了5张形式的演唱组合。

    目前传承的歌谣包括牛调、鸡面调在内,共有南唱26首、女唱15首,共41首,但其中女唱稍微变形,让女性演唱男唱歌曲,与南唱几乎相同。 但是突出女唱特有的细腻的旋律和发出高音的音速(假声)的这一点有所不同。

    从形式上看,把时调诗的一篇分为5章进行演唱,前奏曲《出借音》和《中余音》加入主奏曲《中余音》,按照出借音、1章、2章、3章、中余音、4章、5章的顺序反复进行。 演奏非常有组织,结构非常整齐,由琴、伽倻琴、奚琴、大琴、短箫、腰鼓等组成。

    歌曲没有变化,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命脉,与其他音乐的大众性相比,是专家们传承下来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
  • 1992.11.10
    指定日期
    所谓素饭,是指将盛有食物的碗放上去的小桌子,是从韩国的饮食生活到祭祀礼仪等多用途的厨房家具。 做素盘的技术或匠人叫做素盘匠。

    高句丽刻底冢、舞龙冢等古墓壁画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小盘,根据《三国史记》、《别史》、《经国大典》等记录,可以看出隶属于国家的塑像机关是分工负责生产的。 在朝鲜时代,受儒教理念的影响,比起同桌,主要使用独桌,由于祭礼、婚礼等大大小小的活动,需要各种用途的奖项,所以小饭制作自然发达。

    素盘的种类根据产地、形态、用途分为约60多种。 大体上分为海州班、罗州班、统营班、忠州班、江原班等,海州班是以雕刻为主的小班,罗州班是以中队为主的小班,统营班是以韵脚为主的小班。 另外,在腿型方面,庆尚道主要呈现竹节型(竹节型)、全罗道主要呈现虎足型(虎脚型)、江原道和京畿道主要呈现九足型(开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