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寺党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号

K-CULTURAL HERITAGE

Everlasting Legacies of Korea

(男寺党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号 +

Classific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演出·艺术/戏剧
Designated date 1964.12.7
location Seoulteukbyeol-si
南祠堂游戏是由包括木偶(牛头)在内的至少40名男性组成的流浪艺人南祠堂牌巡游农渔村,主要针对平民阶层,从朝鲜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一直进行的游戏。

南祠堂游戏是平民社会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民众游戏,受到两班人的冷遇,在村子里演出也难以自由自在。

南祠堂牌以木偶为顶点,由企划演出的货主、掌管游戏的活宝、演戏者加温、新生的笛子、年迈的僧牌和背篓手等组成,但南祠堂牌由风物、伯纳、肉盘、鱼鳞、船帮、山雀等组成。

风物是一种农乐游戏,在宣布演出开始的同时,还可以看作是诱导观众观看的游戏。

"burna"类似于中国的碟子转,是用筛子轮或碗等用棍子或烟斗等旋转的妙技。

"跳板"与今天的蹦床(翻跟头)一样,是土本领,意思是"做得好就是跳板,做不好就是死板",因此得名。

鱼鳞是走钢丝的杂技,因其难度不亚于在冰面上小心翼翼地走动,所以以前只在南祠堂牌内使用,后来逐渐被很多人使用。

加法是一种假面游戏。 到木偶剧的"小不点"根据木偶剧中的重要登场人物,被称为木偶游戏、朴尖智游戏、洪洞智游戏。 特别是木偶戏传承至今,韩国传统木偶剧只有南寺堂游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祠堂游戏"是发生在平民层,为平民而表演的游戏,通过游戏解决当时社会上受到蔑视的"韩"和"两班社会"的不道德性,起到了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

Recommended

  • /data/etc/k_culture_3_mainimg.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1.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2.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3.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4.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5.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6.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7.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8.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9.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10.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11.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12.jpg
  • /data/etc/k_culture_3_img_13.jpg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