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第41号无形文化遗产瓷器匠(青华白磁) +
Classification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Designated date |
2005.2.7 |
location |
Yeoju-si, Gyeonggi-do |
青花白瓷是通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晕染,在白瓷中晕染后呈蓝色的氧化钴装饰花纹的白瓷。 白色背景与蓝色图案相融合,展现清新、干练装饰美的青花白瓷在中国元代(1279~1368)开始正式用于白瓷装饰,盛行至明清。 受此影响,韩国也在朝鲜初期15世纪中期开始制作清华白瓷,直到朝鲜后期为止,一直以京畿道光州地区设置的官窑为中心制作而成。
根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的《土山调》记载,皇室的画员被派去官窑,对青花白瓷的花纹进行了诗文创作,因此画作表现突出的朝鲜青花白瓷特有的样式得以成立。 在朝鲜时代,青花白瓷因为要高价从中国购买颜料灰灰青,所以不能制作很多。 另外,由于王室的瓷器根据身份限制使用,所以通过《经国大典》刑典的禁制条明文规定,除王室外,除士大夫的周期外不能使用。 但是朝鲜后期随着司号活跃,青花白瓷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扩大,朝鲜后期随着地方窑业的兴起,杨口七田里、长城水玉里、务安避暑里、忠州弥勒里等地方窑也制作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青花白瓷。
京畿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白瓷瓷器匠韩相求继承了曾在朝鲜总督府陶瓷试验所工作的祖父韩相求和父亲韩虎锡的后代三代的家业,使用传统轿子固守朝鲜后期白瓷的色调和青花技法,制作白瓷。 他的木纺锭成型非常端庄, 泥塑制作和工具的使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被评为最能再现传统方式的青花白瓷
Recommended
- /data/etc/k_culture_633_mainimg.jpg
- /data/etc/k_culture_633_img_1.jpg
- /data/etc/k_culture_633_img_2.jpg